他破解“钱学森密码”让中国武器指哪打哪否则会被美国卡脖子
来源:米6官网下载m6 发布时间:2023-11-05 16:44:261994年,我国变成全球上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从此中国的武器装上了“眼睛”,能轻松实现精准打击,指哪打哪,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于涉及的领域绝对保密,所以高伯龙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知。2017年去世后,他的贡献才被逐渐披露。
他临危受命,40多岁改行,用了短短18个月便破解了世界难题“钱学森密码”;
他刻骨攻关,在我国工艺水平落后世界的前提下,带领团队啃下研制激光陀螺的“硬骨头”——镀膜技术;
他是人们口中的“背心院士”,一件5块钱的背心穿了十几年,哪怕上面破了小洞,也不舍得丢掉;
今天,我和你聊聊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的以身许国的伟大事迹,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为中国做出无法估量贡献的爱国者。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全世界都注意到一个可怕的事实: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实现了精准打击,美国人指哪打哪,开启了信息化新型战争序幕。美国人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激光陀螺体积小,可以装备到导弹、战斗机、航母上,即便没有无线信号、GPS信号,只要装备了激光陀螺,仍旧能自主导航、制导和定位实现精准打击,是名副其实的“武器之眼”。
西方国家如此强势,可是我国还未掌握这项技术。如果武器上没有装备“激光陀螺”,在新的形势下,无异于破铜烂铁。
1971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已经注意到激光陀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他千方百计地搞到了两张小纸条,赶忙送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委托科学技术人员进行研究。
小纸条上列着激光陀螺简单的光路图和大致原理,这就是我国当时掌握的关于激光陀螺所有的资料,被称之世界顶级难度的“钱学森密码”。这相当于让一个没见过航母的人来设计航母,而且还要建造出来。
谁都知道,破解“钱学森密码”,就能研制出激光陀螺。但是,谁的手里有那个答案?
高伯龙是广西南宁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具有极强的理论物理基础,性格倔强,非常执着。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哈军工,当了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
20年后,高伯龙的人生道路发生改变。依照国家需要,他要离开心爱的理论物理研究,来到长沙激光研究室担任负责人。对于43岁的他来讲,要改行从零开始,有很大的可能性最后一事无成。
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那样,拒绝这个任命,但他很快就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要干,就要干好这样一个世界难题。”
起初的高伯龙摸不到门路,也没有一点资料可借鉴。他整天琢磨,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理论物理专业强的优势,一次次的计算推导,竟然被他反向推出激光陀螺的计算逻辑,开启了我国独有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
只用了18个月,高伯龙就从理论上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
在经济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国家给高伯龙团队拨款4万元,建立专门的激光研究室。高伯龙丝毫没有因物质条件差而抱怨,他靠着内心的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开始了工作。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没理由做不到。
实验室是由一间废弃的食堂改造的,简陋的实验设备都是高伯龙推着板车从建筑施工工地捡废料拼凑而成的。设计软件缺失,高伯龙从零开始有效学习,自己编写程序,凡事亲力亲为。
激光测试一定要保证封闭环境,无噪音,所以他们都不敢开电扇,更不敢开窗户。长沙是”火炉“,每到夏天实验室就成了大蒸笼,而冬天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
时间不等人,高伯龙每个月加28天的夜班,996是常态。他把实验室当成家,每天泡在里面15个小时之后,里面有着油盐酱醋,他和工作人员加班饿了,就在这里简单下点面条,而老伴却在家里守着做好的饭等他,凉了热,热了凉。
加完班回到家,他的腿常常是肿的,严重到连袜子都脱不下来,老伴心疼地埋怨他”你这是何苦啊?”
1978年,高伯龙带领团队做出第一代实验样机。这仅仅是第一步,能否顺利完成工程化,卡在镀膜上。要想做出高精度的激光陀螺,必须磨出高精度的光学膜片。
而当时,我国的工艺水平还很落后,许多团队在这里折戟沉沙,纷纷放弃,全国只有国防科大一个单位仍在坚持。有人劝高伯龙,我们也早早收场算了,干也是白干。
可高伯龙不愿意,他夜以继日的地奋斗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如果我们不坚持,那么激光陀螺研制就会彻底夭折,技术与国外越拉越远,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高伯龙不信邪,又拿出那股不服输的劲。
1994年11月,在啃掉所有的“硬骨头”后,苦心孤诣20年,高伯龙终于拿出了激光陀螺的第一代工程样机,成功通过国家相关机构鉴定,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激光陀螺技术的国家。
如今,激光陀螺已经被广泛装备在火炮、导弹、战斗机上,形成了威慑敌人的利器。而且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装到武器上的国家,从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
2010年,高伯龙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国内精度首屈一指的双轴旋转式导航系统。
在多年的工作中,高伯龙注重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虽然只培养了20名博士生,但质量颇高,很多人都慢慢的变成了激光领域著名专家,顺利地接下高老的接力棒。
在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非常好认,平日里穿着一件绿色的87式作训服,就没有半点与时俱进的时尚感。
手里端着一个缺了口的瓷碗喝水。夏天,穿着一件五块钱的背心,十几年都不换,被称“背心院士”。到了冬天,身上一件穿了30年的羽绒服,家中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让人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位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的院士的家。
很多同事都会说是工作,他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到了86岁,仍然每天步履蹒跚地走向实验室,用颤抖的手指敲打键盘,计算和撰写文章。
实际上,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很糟糕。多年高强度的工作,让高伯龙患上严重的哮喘和糖尿病。
有十多年,他从不吃炒菜,水煮白菜成了家常。为避免哮喘发作耽误工作,即便是夏天,高伯龙也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裹着一件军大衣,身上长满痱子。哪怕后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也放不下工作,还在关心着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
2017年12月6日,呕心沥血一辈子的“扫地僧”高伯龙去世,享年89岁。离开之前,高伯龙仍然挂念着我国新型激光陀螺的研制计划。
回顾高院士的一生,格外的简单,只做了一件事,为国家研制激光陀螺。但做好一件事何其难?假如没有他的不懈坚持,在这项技术上,我国一定会被“卡脖子”,再重新发展,难于上青天。他在40岁之后转行,把国家的需要当做自己的专业。
但他永不满足,非常谦虚:“我没有做过亏心事,到底还干了一些事,对人民和社会能作交代,虽然还很不够。”
感谢高伯龙院士和团队43年的艰苦付出,让我国的武器装上了“中国眼睛”,铸就和平之盾。
高伯龙院士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才是我们该追的明星。